上海试点“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国内“唯一”服务让1亿元质押贷款落地
录入编辑:解放日报 俞陶然 实习生 周咨印 解放上观 | 发布时间:2024-12-26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季度媒体通气会上获悉,市知识产权
局、市数据局联合印发的《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从12月8日起
正式施行,目前已经审查通过并公示158件数据产品,其中74件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
实现了挂牌交易,首单1亿元的质押贷款已经落地。
(嘉兴贷款,嘉兴房产抵押,嘉兴汽车贷款,押车,资金过桥)
所谓“数据产品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其合法获取的数据资
源,经过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后,形成的具有智力成果属性和商业价值的数据加工
集合、数据加工产品、数据技术算法等数据产品享有的权益。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介绍,与国内其他省市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相比
,《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具有多个“唯一”的特色。它是唯一由
知识产权局与数据局联合印发的文件,作为目前全国试点省市中层级最高的“规范性文
件”,它经过公众意见征求和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查,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
意,还得到了国家数据局认可。
在全国17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市中,上海是目前唯一对数据登记产品的“知识产权属
性”开展实质性审查的试点地方。与其他试点地方只开展形式审查不同,上海对申请登
记的数据产品在形式审查的基础上,会审查数据产品是否存在“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
劳动”,落脚点在是否有应用场景,是否属于智力成果。为确保实质性审查的质量,上
海组建了国内首支由96人组成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审查员队伍,包括20名基础审查员、
20名审查指导员和56名审查指导专家,审查严格,权威性强。
上海登记试点的重点放在对原始数据资源进行加工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上,聚焦数据加
工产品,兼顾数据加工集合、数据技术算法,既回应了市场主体对可流通交易的数据加
工产品和服务的登记需求,又避免了理论界关于原始数据集合是否具有知识产权的争
议。尤其是对数据技术算法开展登记,目前在国内是唯一的,满足了数据企业的迫切需
求。
要不要与其他试点地方一样,设置申请登记前的存证和公证环节,减轻登记的风险?上
海试点工作专班认为,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看,增加前置环节,会大幅增加市场主体
申请登记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提高市场主体的感受度,避免行
政机关设置“玻璃门”;同时,要管得住,通过严格的实质性审查最大限度地避免登记风
险。因此,上海试点申请不设任何前置条件,申请获准登记后,数据产品信息在上海市
数据存证中心知识产权分中心存证和上链,实现全程免费。
登记不是目的,促进数据流通交易才是根本。上海试点登记在申请表中有“是否选择交
易流通”的选项,凡是选择交易流通的,基本信息会传送给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具有知识
产权交易资质的平台,平台会在一周内与申请主体联系,提供交易流通服务。
上海数据交易所近日宣布,联合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武汉分行,落地了上海首笔数据产
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案例。此次融资涉及的核心资产是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
的“睿思数据平台”知识产权,获得1亿元银行授信。此前,这件数据产品已通过实质性
审查和登记,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
与其他试点地方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中心、标准研究院和数据交易公司名义颁发
登记证书不同,上海是唯一以行政机关——市知识产权局名义颁发登记证书的地方。很
多外地企业前来申请,就是看中了行政机关发证的权威性。
目前,上海已建立由100多家数据企业、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组成的“知识产
权数商”,并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徐汇漕河泾开发
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多次政策宣讲,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服务,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